爱尔兰最古居民是克尔特人,公元前7世纪就在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公元5世纪皈依基督教。1169年,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1171年英王亨利成为爱尔兰君主。1541年英王为爱尔兰国王。17世纪,爆发反英民族起义。1649年克伦威尔率军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把整个爱尔兰置于英国统治之下。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爱尔兰再次发动起义。英国在镇压起义后,于1801年通过《合并法》正式吞并爱尔兰。
然而,到这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乌尔斯泰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土豆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土豆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在1846-1856年,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著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旧教解放在19世纪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后,进行了一连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盟的活动。大饥荒不仅是惨烈的人间悲剧和社会经济分水岭,而且有着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应对不列颠政府提起诉讼,大多数爱尔兰选民寻求某种形式自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在大饥荒后的几十年里,爱尔兰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至20世纪初,经历持续不断的农民动乱,终于通过了诱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给佃户的立法。为佃户提供贷款,促使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说地方自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丹尼尔·奥康乃尔和艾萨克·巴特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没有什么结果。但是,19世纪80年代,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乃尔的领导下,爱尔兰议会党把爱尔兰问题入到了英国政治的中心。1886年,格累斯顿领导的自由党终于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他们主要是新教徒,占乌尔斯泰省的大多数。与英格兰那些害怕爱尔兰地方自治可能导致大英帝国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统一主义者开始阻止通过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终还是在1914年获得了通过。
1916年4月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两国交战,德意志帝国为了给英国制造麻烦运送了爱尔兰人军火物资抗英,尽管如此,最后起义被镇压。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20年8月28日晚上在贝尔发斯特的街头上发起激烈战斗,造成13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是自从英国下议院在8月较早时,通过爱尔兰高压法案,对爱尔兰实施戒严令以来,爱尔兰所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暴动。
新芬党把战斗引到贝尔发斯特的统一党人地区。暴动者的呐喊声、妇女的尖叫声及伤者的呻吟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不绝于耳。除了枪械以外,到处有人蓄意纵火。警方以警棍驱散群众,但只等到乘着装甲车的部队出动后,秩序才宣告恢复。
英国政府被迫于1921年12月6日与爱尔兰新芬党签订《英爱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为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则划归英国,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自由邦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家的象征。二战中,爱尔兰保持中立,是当时英联邦唯一宣布中立的国家。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1948年12月,爱尔兰议会通过《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爱尔兰共和国正式成立,以都柏林为首都。5月,英国承认爱尔兰共和国为独立国家,但北爱尔兰,仍在英国统治之下。此后,爱尔兰政府和人民,一直为要求归还北爱尔兰,实现国家的最后统一而不懈努力。1950年,爱尔兰与美国签订友好条约和通商与航海条约。1955年,被接纳入联合国。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洲联盟)。